谈谈澳洲关于婴幼儿使用【奶嘴】【吮吸拇指】等习惯的一些相关意见

这篇长文其实很久前就开始写了,但是中间一直没有时间,所以搁置了很久。难得今天抽空把它完成了,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吧。内容如题,主要是谈一谈澳洲对于婴幼儿安抚用品和动作的一些相关信息。 婴幼儿情绪多变,当父母或者家人不在身边时,会容易焦虑紧张。在这种紧张焦虑...
继续阅读 »

这篇长文其实很久前就开始写了,但是中间一直没有时间,所以搁置了很久。难得今天抽空把它完成了,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吧。内容如题,主要是谈一谈澳洲对于婴幼儿安抚用品和动作的一些相关信息。

婴幼儿情绪多变,当父母或者家人不在身边时,会容易焦虑紧张。在这种紧张焦虑情绪的作用下,婴幼儿可能对某个特定的物品或者动作产生依赖。较为多见的安抚动作应该便是吮吸拇指,安抚用品则相对多样化,比如奶嘴,毛绒玩具,安抚枕巾等等。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婴幼儿都需要一件属于自己的安抚用品或者某个特殊的安抚动作。一般来讲,身边经常有父母家人陪伴的孩子,较少出现安抚用品依赖。安抚用品的出现和存在通常是有特定原因的。比如:
· 婴幼儿感到孤单或者缺乏安全感,安抚用品成为孩子的一个寄托,对孩子有特殊的意义。
· 安抚用品有时候可能代表着某个安全的环境,某个可以依赖的亲人。当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时,这样的安抚用品可以帮助孩子安抚情绪,给予安全感,对孩子的心理有积极意义,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 安抚用品有时候是孩子表达情绪的对象,让孩子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绪。

许多家长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是,安抚用品或者动作一般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到什么时候戒断才算合理。所以,大概罗列了如下几点信息供大家参考:
· 许多婴儿在6月月龄时,开始出现对某个动作或者安抚用品的依赖。
· 在8至9月月龄时,幼儿对安抚用品的需求增强,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尤为明显。
· 到了1至3岁之间,幼儿对安抚用品的依赖达到顶峰。在此之后,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幼儿也能够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情绪较为稳定,焦虑情绪稍微减轻,对安抚用品和动作的依赖也明显减低。
· 安抚用品或者动作一般在3-4岁之后完全戒断。
· 如果到了入学年龄,孩子仍然依赖安抚用品,则需要了解孩子内心焦虑的原因,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取走安抚用品。

与奶嘴相关的一些信息

· 最佳停止使用奶嘴的年龄是2周岁。
· 避免在奶嘴上涂抹任何甜味剂,比如蜂蜜。
· 避免让幼儿吮吸奶嘴来帮助拖延喂养时间。
· 在母乳喂养尚未有成功实现之前,尽量避免使用奶嘴。
· 使用奶嘴可能可以帮助减低SID风险(婴儿猝死综合征)。

与吮吸拇指或者手指相关的一些信息

· 吮吸手指或者拇指是许多婴幼儿唯一的安抚需求。
· 吮吸拇指或者手指的安抚方式相对较难戒断。
· 如果3岁以后,幼儿仍然吮吸手指或者拇指,可能导致牙齿或者口腔的健康问题,需要及时干预。通过了解导致孩子这个行为潜在原因(是一个习惯导致还是因为孩子内心有某些焦虑或者恐惧,需要安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非单纯的制止。
· 12月月龄以内的婴儿,如果他们有毛绒玩具或者毛绒毯子作为安抚用品,那么家长需要确保在孩子睡觉时,将这些安抚用品从婴儿床内移除。这个主要是为了避免毛绒玩具或者毯子遮盖面部,导致窒息。

与奶瓶相关的一些意见

· 如果奶瓶是宝宝的安抚用品,那么奶瓶里不要存放配方奶或者果汁供孩子长久的持续吮吸。
· 当孩子6月之后,帮助孩子使用杯子喝水;当孩子12月之后,帮助孩子使用杯子喝奶。这些容易帮助孩子戒断奶瓶,也对孩子将来的口腔和牙齿健康有帮助。

与戒断安抚用品或动作的相关信息

· 当安抚用品或者动作失去特殊意义时或者当孩子们长大并能感受到足够安全感时,便是安抚用品和动作戒断的时机,通常发生在3-5岁。
· 避免经常提及某样安抚用品,如果口头上教育幼儿不要使用某样安抚用品,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当孩子暂时不需要他的安抚用品时,家长将安抚用品放在一个不易看到的地方,这样 帮助孩子慢慢忘记。
· 在戒断过程中,家长帮孩子把安抚用品放在某个地方,可以让孩子知道他/她的安抚用品在哪里,但是尽量避免安抚用品一直在孩子的嘴里或者手里。这也是吮吸手指或者拇指比较难以戒断的原因,因为孩子随时可以吮吸手指或者拇指。
· 尽量多陪伴孩子,这样孩子不容易孤单或者无聊,也就没那么依赖安抚用品了。
· 当一个5-6岁的孩子仍然需要安抚用品,或者幼儿一旦离开安抚用品即显得焦虑不安,则需要了解背后的潜在心理原因,从根本上帮助接触孩子的忧虑,才能帮助戒断安抚用品依赖。

前前后后隔了好几周,今天总算把这个话题完成了。也许当中还有遗漏之处,将来在微博里继续补充。长文里介绍的是澳洲当前的一些相关信息,给妈妈们作为一个参考,也欢迎妈妈们讨论补充。

Dr韩
于阿德莱德

2015年3月22日凌晨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16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p/1001603822950242469186
收起阅读 »

卵巢癌的诊断与预防问答

在写了几篇关于卵巢癌的治疗以及国内医院在治疗上存在的问题后,就差这个问题没有普及了。其实,原拟等收集更多资料后再动笔,但看到有关朱莉切除输卵管、卵巢以预防卵巢癌,国内好多大佬拿几十年前的陈规旧识在网络和公共媒体上愚弄公众后,我觉得现在就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继续阅读 »

在写了几篇关于卵巢癌的治疗以及国内医院在治疗上存在的问题后,就差这个问题没有普及了。其实,原拟等收集更多资料后再动笔,但看到有关朱莉切除输卵管、卵巢以预防卵巢癌,国内好多大佬拿几十年前的陈规旧识在网络和公共媒体上愚弄公众后,我觉得现在就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1、 卵巢癌知多少?卵巢癌是比较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由于早期诊断率低下,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加之目前总的5年生存率仅37%左右,因此,卵巢癌虽然在发病率上仅占女性生殖器官的第3位,但导致的死亡,占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1位,是美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因;我国妇女死于卵巢癌的,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7位。估计全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妇女因患卵巢癌而死亡。

2、 如何早期诊断?卵巢是个很小的器官,输卵管更小。一旦发生肿瘤,早期几乎没有什么症状。即使是到了晚期,也只是有些腹胀、胃口不好、吃不下饭、消化不良之类的非特异性症状,等有了腹水和肿块等症状和体征,一般也就到了晚期。

一旦发生了卵巢肿瘤,应该进行盆腔超声诊断和血CA 125、HE4 和CA199等肿瘤标记物的检查,必要时还要进行CT或MR检查,才能确诊。不过晚期卵巢肿瘤中,经医生用手诊断出的肿瘤,阳性率也不低。因为晚期卵巢肿瘤多数伴有盆腔内转移,尤其是有腹水和子宫直肠窝的转移灶,这两个体征使用三合诊和肛门指诊,对判断病情是否还可以手术价值,似乎更加重要。腹水可以经过叩诊确定,而盆腔内的转移灶,对医生判断手术时是否可以完全切下来,是影像学检查无法解决的。

总之,目前诊断上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3、有何普查方法? 很多人将超声检查和卵巢癌的肿瘤标记物如CA125、HE4值结合起来,用于卵巢癌的普查,但这些办法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普查的效率上考虑,都无法将早期卵巢癌检查出来。目前没有好的办法进行卵巢癌的普查。

4、这几天大家都在谈论和关注美国电影明星朱莉为了预防卵巢癌和乳腺癌,先把双乳切除,最近又把输卵管、卵巢切除。为什么卵巢癌要切除输卵管来预防呢?

卵巢肿瘤的分类十分复杂。我们这里谈论的卵巢癌,实际上是指卵巢的上皮癌,大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80%以上。其中,浆液性卵巢癌又占卵巢上皮癌的绝大多数。以前认为卵巢上皮癌来自于卵巢的上皮。后来发现卵巢上皮癌中的癌细胞来自于邻近器官---输卵管伞端上皮细胞的P53突变。P53突变的癌细胞如果脱落到腹腔或者盆腔,表现为原发性腹膜癌;如果没有脱落,而是留在输卵管内生长,就是输卵管癌;如果脱落在卵巢上形成包涵体,最后形成卵巢癌。这个观念开始很难让人接受。

学了几十年的知识“卵巢癌来自于卵巢”,现在要让位于输卵管,总是有点想不明白。美国妇产科医师大约在10多年前开始接受美国妇科病理学界的这个观点,我国妇产科医师大约在5年以前开始接受这个观点。现在美国的妇产科医师基本上接受了这个观点,我国妇产科医师的绝大多数还没有听说过这个观点。所以大家觉得好新鲜,以至于有些专业人员也对朱莉接受输卵管切除表现出极大的不理解。

5、朱莉携带有基因,家里有多位亲友死于癌症。癌症也会遗传吗?
她携带有BRCA1基因,只能说她这种类型的人容易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遗传的是容易患癌症的易感基因,而不是直接遗传了癌症。目前发现有很多类型的癌基因与卵巢癌有关, BRCA1/2只是其中较常见的,大约10-25%的乳腺癌和卵巢癌与之有关。这种人很容易患乳腺癌、卵巢癌、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其患病几率高达70%,所以对这类患者行输卵管切除,是可以理解的。但她之前还切除了乳腺,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乳腺肿瘤是可以早期预防的。一是要自己学会检查乳房,或者定期找医生检查,二是要定期做钼靶检查以发现早期乳腺癌。乳腺位于人体的体表,检查起来简单方便,可以普查。所以我不赞成这类基因携带者做预防性乳腺切除术。

但切除输卵管应该另当别论。首先,输卵管对没有生育要求的妇女而言,是没有必要保留的。携带有BRCA1/2基因的人,容易罹患输卵管癌、卵巢癌和原发性腹膜癌。而这三种癌都没有好的早期诊断方法,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又不好。对于一个没有意义的器官,从预防癌症的角度出发,切除的确是个好主意。美国妇产科学会对此也是提倡的。由于我国卵巢癌的发生率较低,加之学术界和公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永远没有到达这个程度,所以是否对高危人群进行输卵管的预防性切除,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

6、对于这些容易罹患癌症的基因,有什么地方可以检测吗?
从技术上讲,这些基因的检测都不难。极少数医疗机构从研究出发,目前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尚未推出面向公众的癌基因检测项目。这不仅有经济上的原因,还有伦理上的原因以及技术上的限制。目前发现好几个基因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但这些基因也与其它肿瘤相关,并没有一个特异性的卵巢癌基因。在卵巢癌发生机理中,更多的是P53基因的突变,但也不是特异的。目前,技术上可以把人的全套基因图谱绘制出来,用计算机一查,就知道自己身上有多少癌基因,多少抑癌基因等等。如果大家去检测,会冲击社会伦理底线,还涉及到公民的个人隐私。在美国对全基因的商业性检测也是禁止的。

7、哪些人需要做输卵管预防性切除呢?
由于卵巢癌并没有一个特异性的致癌基因,加之旧观念的阻碍,针对任何个人的输卵管预防性切除,都会引起争议。但是对高危家族的女性成员而言,如果年龄超过了45岁,或者正在进行腹部或者下腹部甚至盆腔的手术,可以要求医师预防性的切除双侧输卵管。

8、需要切除卵巢吗?切除输卵管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前面已经说了,卵巢上皮癌的发生与卵巢本身没有多大关系,所以不需要切除卵巢,当然绝经后妇女也可以考虑。输卵管在人类的唯一生理作用就是授精和输送孕卵。一旦没有了生育要求,输卵管就显得多余。因疾病而切除输卵管的人很多,还没有发现切除输卵管对人体有何危害。所以对高危人群而言,积极建议在45岁以后可以切除输卵管。

9、为什么要在岁之后切除输卵管呢?
一是低于这个年龄的人,或许还有生育要求;二是卵巢上皮癌的发病年龄较大。当然也有年轻患者,但毕竟是少数。

10、切除输卵管是不是很难,费用多少?
输卵管切除是个很小的手术。现在使用腹腔镜手术,几分钟的事情。如果使用腹腔镜手术,费用较高。由于各地的收费标准不一,差异较大。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15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p/1001603824385826945756
收起阅读 »

安吉丽娜茱莉为何在双侧乳腺切除术后还宣布打算切除卵巢?

本文是对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2014年2月24日)的一项最新研究(Preventive Ovarian Surgery in BRCA1 Mutation Carriers Should Be Performed Early for Greatest C...
继续阅读 »

本文是对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2014年2月24日)的一项最新研究(Preventive Ovarian Surgery in BRCA1 Mutation Carriers Should Be Performed Early for Greatest Cancer Risk Reduction-BRCA1携带人群应该及早接受预防性卵巢切除术以最大程度降低癌症风险)的详细说明。看完之后或许能够理解为何这位美艳性感的女性竟然正在认真考虑是否放弃女人最重要的器官。

①BRCA1(发现于1990年)与BRCA2(发现于1994年)的完整名称分别为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2)。由于学术用语翻译的关系很多人会产生误解、以为这两种基因本身就是一种原癌基因(Oncogene)。事实上恰恰相反、这两种基因本身属于抑癌基因(或许应该更加确切地称为监管基因:Caretaker Gene)、作用是修复受损的细胞DNA或当DNA无法修复时促使细胞毁灭。真正扮演静默女性杀手角色的是BRCA1与BRCA2的突变、令得这两种基因自身的作用失效。

②BRCA1与BRCA2的头文字B虽然是Breast、但不应以此简单认为这两种基因的突变仅仅与乳腺癌有关。事实上它们的突变还显著增加着其他癌症、如卵巢癌的发病几率。

③发表于2月24日【临床肿瘤学杂志】的研究之所以建议携带BRCA1的女性选择在35岁之前切除卵巢、是因为这样做可以显著降低死于卵巢癌的可能性。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终生罹患乳腺癌的几率竟然高达80%(包括BRCA1或2基因突变以及没有突变的全体女性终生罹患乳腺癌几率仅为12%左右)、而BRCA1基因突变的卵巢癌风险上升至55%、BRCA2基因突变上升至25%左右(包括BRCA1或2基因突变以及没有突变的全体女性终生罹患卵巢癌几率仅为1.4%)。而且、切除卵巢后明显降低的不仅仅是卵巢癌、乳腺癌、更有腹膜癌等其他癌症的死亡风险。卵巢癌极度危害着女性的生命与健康、在女性罹患的主要恶性肿瘤中致死率最高(平均五年内死亡率:卵巢癌55.8%、宫颈癌32.1%、乳腺癌10.8%。NCI数据)。

卵巢癌之所以造成如此之高的致死率乃是由于相对乳房而言脏器位于人体深处、且初期症状极其隐匿、往往要待至癌症转移或扩散之后才会变得强烈。美国国立癌研所预测2013年将有22240名女性被诊断为卵巢癌、其中14030名将会因此死亡。本次研究时间跨度长达16年(1995年-2011年)、科学家们利用国际注册表信息识别了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女性共5783名。其中有2270名未切除卵巢、而另外2123名于研究之初便已接受了手术切除。在这16年间共有1390名接受了手术、而死亡人数为511人:其中333名死于乳腺癌、68名死于卵巢癌、输卵管癌及腹膜癌、其余人死于其他类型癌症。研究人员同时还观察到:平均每5-6年就有186名女性罹患卵巢癌、输卵管癌以及腹膜癌。

④建议早作手术(35岁之前)的原因是、35岁之后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女性若将手术推迟至40岁、那么罹患卵巢癌的几率将增加到4%、若再拖延到50岁、则几率增加到14.2%。因此了解到自己携带有BRCA1基因突变的美国女性选择切除卵巢的比例竟然高达70%之多。同时相对而言BRCA2突变则温和不少、仅携带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可能性会低很多、可以推迟到40岁才进行手术。总体而言切除卵巢将令女性70岁之前的全因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降低77%)、其中卵巢癌、输卵管癌、腹膜癌和乳腺癌等癌症死亡风险的降低是最大贡献。

⑤综合以上因素后权衡利弊、该研究认为预防性卵巢手术切除的益处超过了代价、即便卵巢切除可能会令女性陷入比乳房切除更强烈的情绪纠结与生理问题之中。切除之后伴随而来的各种更年期症状以及心脏病风险略增、记忆力及思维受影响等问题虽然令人苦恼、但是可以考虑采用激素替代疗法来缓解。研究人员还认为35岁之前切除不代表不可以拥有后代、因为在此之前女性应该有充分的机会建立起家庭。

⑥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BRCA1突变携带者切除卵巢后罹患乳腺癌的几率也将降低48%。所以、安吉丽娜茱莉不是傻子。她的深思熟虑基于充分的医学根据、是豁达和明智的。不要忘记、她的母亲(曾经也是一位女明星)的人生因卵巢癌终止于56岁。

⑦在更多女性中筛查到BRCA基因突变是巨大挑战。大部分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根本没想到她们身上隐匿着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一般而言、每300人中或有一人携带这种基因突变。纽约州Manhasset北岸LIJ癌症研究所妇科肿瘤的副主任Andrew Menzin博士建议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应当接受筛查。中国女性也不应该例外:中国女性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2基因的突变比例为12.8%、而年龄小于40岁的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2的突变比例高达27.2%(解云涛)。至于费用、中国的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价格为3000人民币左右。而美国的价格为几百到几千美元不等。让持有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检测专利的公司进行检测的费用则高达3000美元。

最后,不妨想象一下安吉丽娜茱莉VS梅艳芳的命运差异。基本科学素养之于所有人具有真切的意义、即便你是令无数人拜倒于石榴裙下、富甲一方的超级明星。财富和资源有时候真的不代表一切。

PS:BRCA1与BRCA2基因突变会大大增加女性罹患乳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的概率、然而总体上绝大多数这类癌症却并非由它们所引起。例如美国白人女性中只有5-10%的乳腺癌和10%-15%的卵巢癌是由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导致的。

完。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14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p/1001603797507397262336
收起阅读 »

谁和春天有个约会?--闲话春季过敏的防治

春天来了的标志是什么?杜甫说“嫩蕊商量细细开”,苏轼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这些其实只说明春天已到,却非春天来了;若由医生来说,判断春天来了的方法是:脸上痒的病人开始多了,其中不少还是老相识,每年春季都要“约会”一次。 按理说皮肤痒的病人一年四季都有,但这类...
继续阅读 »

春天来了的标志是什么?杜甫说“嫩蕊商量细细开”,苏轼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这些其实只说明春天已到,却非春天来了;若由医生来说,判断春天来了的方法是:脸上痒的病人开始多了,其中不少还是老相识,每年春季都要“约会”一次。

按理说皮肤痒的病人一年四季都有,但这类病人却蛮有特点:1.通常春天来了就突然发作。2.痒的地方多在脸和脖子,或裸露的手臂上。3.皮疹远看就是发红、有点儿肿,近看可能会发现一些芝麻大小的红疙瘩和/或一些增多的皮屑。4.容易眼红、眼痒、打喷嚏。5.如果冬天时加重的湿疹,这时候反而开始减轻。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春天来了最大的变化是气温和湿度的回升,这个变化不但让沉睡了一个冬季的动植物复苏,也令空气中飘荡的霉菌、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污染物一下子多起来了,这些物质与对其过敏的人体接触,就可以诱发接触部位的炎性症状或过敏反应。

跟很多其它过敏性疾病一样,理想的做法是找出过敏源或致炎物,然后避免接触它们,这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就难了。比如对花粉和霉菌过敏,它们每到适宜的季节就广泛存在于空气中,尤其是户外;即使你待在户内,十分注意清洁卫生,也无法完全躲开室内的其它过敏源,比如尘螨和霉菌。

出现了过敏怎么办?马上要到医院?过敏源检测有用吗?过敏不及时治疗会变慢性吗?过敏会致命吗? 过敏是件蛮影响生活质量的事,如果你全无这方面知识,及时求助医生是对的,但你已初步了解了过敏的原因,就可以先行采取一些措施:

1、从户外回家后及时淋浴并更换衣物、鞋子。如果原来就有湿疹病史,春季加重,可以考虑在湿疹恶化早期即采用0.005%漂白粉浴,浴后尽快涂药膏(激素霜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涂药15分钟后再加涂润肤霜,日常要充分注意皮肤保湿。

2、衣物及床上用品清洗后使用烘衣机干燥而不是悬挂在外。

3、注意床垫、床底、被子、枕头、沙发、地毯、窗帘、绒毛玩具…所有容易积尘的地方定期吸尘清洁。

4、最好选用纯棉高支床上用品或专门的防螨床上用品。注意!清除灰尘不等于能清除尘螨和霉菌,尤其是尘螨粪便中的蛋白质是很常见的过敏源,防不过来就躲。

5、关闭门窗并开启空调.

6、尽量记录每次过敏发作前半小时内接触的物质或所处的环境及摄入的食物及药物。由食物引起的过敏反应症状通常出现很快,平均在15分钟左右,有实验显示(JEM,8/14;182),所有严重过敏反应孩子的症状都在接触30分钟内出现症状,其中绝大多数的症状在头5分钟内就会出现。通常牛奶和鸡蛋过敏较常见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而对贝类和鱼类过敏则在青少年中更常见。花生过敏在各年龄段发生率都很高。可经运动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常见于进食小麦制品6小时内。

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能减轻过敏症状,那就要向医生求助了。鉴于国内医院水平乃至医生水平参差较大,建议首选距离你居所或工作地点最近的教学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他们通常有较高的诊疗水平,也较了解当地常见过敏源,便于针对性检查。

Tips:
1、医院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哪些?主要有三种:皮内点刺试验、斑帖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在春季常见皮肤过敏疾病中,通常皮内点刺试验就足以找到过敏原;如考虑食物过敏,不要随便使用斑贴试验,除非考虑合并嗜酸细胞性食管炎;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只能检测速发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原,不能检测其他类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原,对检测出的阳性过敏原还要进行临床相关性分析,当回避过敏原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且激发试验阳性的过敏原才可能与疾病相关。

其它检查方法如特异性IgG测定、细胞毒性试验、应用运动机能学、激发中和试验、 毛发分析等尚未经证实能对诊断或治疗有帮助,不建议过度检查。

2、过敏出现了可以用什么药?首先应区分症状,单是皮炎的通常短期外用激素霜就够了,面部颈部一般用中弱效激素霜,躯干四肢可选择强效的。随着现代医药的发展,近十几年内软性激素制剂在各级医院甚至药店已较为普及。软性激素是指全身吸收很少或者在皮肤内被吸收后能迅速分解为无活性产物的激素,其优点是吸收量很少,只在局部保留高活性,因此对HPA轴抑制及其他全身不良反应大为减少,治疗指数大为提高。软性激素适合于老年人、婴幼儿及较大面积使用。国内现有的软性激素有糠酸莫米松及丙酸氟替卡松。需要注意的是,软性激素并不是衡量皮肤局部安全性的标准,提高外用激素安全性的关键,应是在症状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效能最低的激素制剂。

其次是看合并症状。过敏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起的疾病,如果症状不限于皮炎,还有频繁发作的打喷嚏、眼红眼痒、哮喘的表现,那你可能还需要加用抗组胺药(氯苯那敏、氯雷他啶、西替利嗪等),服用前先详细阅读说明书,了解清楚相关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特别是婴幼儿和孕妇、哺乳妇女。如果有频繁打喷嚏,较好的办法还有盐水喷雾洗鼻;如果眼红眼痒,则建议到眼科就诊,因为眼红眼痒并不一定是过敏,也可能是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或特应性角膜炎,甚至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应先行鉴别。

3、妈妈限制某些饮食能预防宝宝过敏吗?美国儿科学会、加拿大儿科协会、澳洲婴儿喂养指南上都明确指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妈妈在孕期或哺乳期或婴儿期限制特定的食物会对预防宝宝过敏方面有益。比限制食物更多证据的措施首先是戒烟并避免母婴处于二手烟、三手烟污染的环境中;其次是避免溢用抗生素,动不动就把细菌都杀死了,免疫系统没有了正常缓慢接触微生物抗原的过程,以后一旦较强的几次接触,很容易就对普通细菌、微生物产生特异性IgE了。

4、说那么久,免疫系统是啥?炎症和过敏和刺激的分别又是什么?人体的免疫系统就象支兵种复杂、派系林立的军队,对待入侵的异物,无法被酶系统招安的就交给它们实施清剿。IgE是军队的先锋,但这货没脑子,而且很神经质,通常不分敌人强大与否甚至不分是否敌人就是开一通猛火,今后军队进化应该淘汰它,它在政治上属于军队的鸽派(T细胞中的Th2细胞因子)。军队还有IgM这些鹰派(T细胞中的Th1细胞因子),有IgA、IgG这些中立派(有的来自鹰派有的来自鸽派),有补体系统这些副官,以及白介素、干扰素等其它部队,但因为来源和作用复杂,人类对它们所知比IgE少得多,所以专门与IgE介导的过敏分开,后者是医学上定义的过敏。

至于非IgE介导的过敏可理解为常说的炎症,包括白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IgG、M、A、补体、白介素、干扰素等等都可过来插一脚,引起皮肤血管炎性反应,可表现为红、肿、热、痛、痒和功能障碍。
刺激则简单直接得多,如果某物质能跳过免疫系统直接与机体起反应,都可以叫刺激,比如热水烫皮肤(细胞损伤后导致磷脂酶激活)、比如乳糖不耐受腹泻(直接刺激胃肠反应),但严重的一样可以诱发免疫系统参与。

5、过敏会致命吗?严重的过敏反应确可导致休克、心脏骤停甚至死亡。这是由于过敏时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令心脏前负荷降低和高达相当于37%循环血容量的相对减低导致的心血管功能衰竭(冠状动脉痉挛、心机缺血或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可快速诱导心脏骤停(Circulation, 2010;122: S829)。另外大概有10%的人会出现Bezold–Jarisch反射效应,即在血压低的情况下,心率不但没有升高,却出现反常性缓慢。应对办法是及时注射肾上腺素和激素,抗组胺药只能预防组胺导致的过敏,对已开始的过敏反应通常没什么效果。

希望以上内容对那些厌倦了每年春季都和医生有个约会的人们,提供点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13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p/1001603823916215872029
收起阅读 »

你为什么不给孩子买儿童安全座椅

我接触到的小儿外伤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是交通事故所致,孩子在车内直接撞了挡风玻璃或前排的座椅背,脑袋首当其冲,自然免不了头皮血肿或颅骨骨折。 一线城市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仅 5% 我一度也没有把这太当回事,只是觉得小孩子在车上,坐前排容易撞玻璃坐后排容易撞座...
继续阅读 »

我接触到的小儿外伤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是交通事故所致,孩子在车内直接撞了挡风玻璃或前排的座椅背,脑袋首当其冲,自然免不了头皮血肿或颅骨骨折。

一线城市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仅 5%

我一度也没有把这太当回事,只是觉得小孩子在车上,坐前排容易撞玻璃坐后排容易撞座椅背,如果坐副驾驶系上安全带,那汽车一个急停或撞击还可能被安全带勒着脖子呢,这岂不是怎么都不安全?那为了安全起见,小孩儿干脆不要坐车好了……

直到我夫人决定学开车,以后方便送小儿憨憨上学,我才仔细考虑儿童乘车的安全问题。

现在想来,自己不开车没有仔细考虑这个问题,作为儿外科医生没能给孩子的家属以明确的指导,多少也算失职。

后来,我在网上简单搜索过,解决之道竟如此简单,安装儿童安全座椅就可以大大降低小儿受伤的风险了。
儿童安全座椅固定在汽车座位之上,有束缚装置,可在撞击发生时,保障其安全。

想到此前我从未向患儿家长交代过要安装儿童座椅的问题,心中不免有些愧疚,同时也顿生疑惑,为什么这么多家长都不知道儿童安全座椅为何物呢?是因为我身处的哈尔滨太落后了么?

一查数据,我傻眼了。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汽车安全发展报告》,中国一线城市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率仅为 5%,国产安全座椅 95% 出口海外。出于职业敏感,我知道这样的数据背后,一定还有更多可怕的事实,我所经历和见识的那些因车祸导致的小儿外伤,可能仅仅是冰山一角。

大概是很多家长误以为把孩子抱在怀里更安全,殊不知,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瞬间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家长根本反应不过来,以一个 3 周岁 12 kg 的孩子为例,车辆碰撞时,家长若想将孩子控制住,需要 150 kg 的力,这有谁能做得到哇?

根据一份京、津、沪三地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调查,天津地区,坐在家长怀里的孩子竟达 30%。
在一个模拟实验当中,当车速达 56 km / h 发生碰撞时,孩子会从家长怀抱中弹出,迅速撞击到挡风玻璃,而家长则由于有安全带的束缚安然无恙。

让孩子独自坐在副驾驶或坐在后排也不安全,副驾驶的安全带是按成人标准来设计的,适合体重 36 kg,身高 140 cm 以上的人使用(身高体重在此之下的儿童一定要使用安全座椅),儿童的身材比较小,成人安全带有可能会卡在小孩的脖子上。

计算表明,以时速 48 km 发生碰撞,成人安全带作用于儿童颈部的最大冲击力为 216 kg,如此大的冲击力,很可能折断孩子的颈部,此外,安全气囊弹出后,也极可能造成儿童的窒息……

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强制使用呢?

2012 年,我国有 18 500 名 14 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事故,已成为我国儿童的第二大意外死因,第一位是溺水,与同年美国和欧洲的数据相比,中国汽车事故中儿童死亡率为美国的 2.5 倍,欧洲的 2.6 倍。

如果考虑到中国目前的汽车千人保有量不足美国 1 / 8 ,再加上中国汽车年增长率超过 20%,那么当中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跟美国追平时,如果儿童安全座椅仍保持现在这个低使用率,死于交通事故的儿童大概就得翻几番了。

我们不应该让这样的情况出现,必须要让有私家车的家庭意识到儿童安全座椅的重要性,可如果科普宣讲起不到作用怎么办呢?
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其实就是四个字:「强制使用」。

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 50 个国家和地区颁布并实施了强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相关法规,以美国为例,1978 年,美国第一部有关儿童安全座椅的法律在田纳西州诞生,至 1985 年,美国所有州都制定了强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法规……

中国国内,要算上海的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最高,达到 38%,这也不是因为上海司机就比国内其他城市的司机觉悟更高,而是上海市已通过关于修改《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决定,自 2014 年 3 月 1 日起,未满 12 周岁的孩子不能被安排坐在副驾驶座位,未满 4 周岁的孩子乘坐私家车,应该配备并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也就是说上海市儿童安全座椅的相对广泛使用,也是由于法规的实施。

不安装儿童安全座椅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当真不懂或者嫌麻烦嫌贵,或者自负驾驶技术娴熟存有侥幸心理……

但是可别忘了,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你赌不起也输不起,我国虽然已发布了《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的国家标准,但距离全面强制执行尚有时日,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我们干嘛非要等到国家强制安装时再有所行动呢?别拖了,明天就为自己的爱车装上儿童安全座椅吧。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12
原文出处:丁香妈咪 收起阅读 »

马博士谈营养之二四一:食物营养为你免疫力打地基

1995年,每年的3月24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提醒公众对结核病的认识并加强防控。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很强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人体许多器官、系统都可以患结核病,其中以肺结核最常见。现代医学发现,结核杆菌入侵人体后...
继续阅读 »

1995年,每年的3月24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提醒公众对结核病的认识并加强防控。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很强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人体许多器官、系统都可以患结核病,其中以肺结核最常见。现代医学发现,结核杆菌入侵人体后是否发病,不仅取决于细菌的数量和毒力,更取决于人体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也就是免疫力。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结核杆菌在体内不断繁殖,导致结核病的发生。不仅是结核病,在对抗各种疾病时,人体的免疫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体免疫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营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维持人体正常免疫功能和健康的物质基础。通过合理营养可以改善人体的免疫状况,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和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密切的营养素有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铁、锌、硒等。

1、 蛋白质
蛋白质是机体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其摄入过多或是过少都会造成免疫力下降,因此我们要合理补充蛋白质,才能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我们日常所吃的许多食物中都含有蛋白质,如大米、面粉、大豆等植物性食物和肉、鱼(虾)、鸡(鸭)、蛋、奶等动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也包括大豆及其制品中所含的蛋白质)进入机体后,比植物性蛋白质更容易被人体所充分利用。因此,我们可以适量多吃一点点动物性食物。

2、 维生素A
维生素A对机体免疫系统有重要的作用,维生素A缺乏可以引起呼吸、消化、泌尿、生殖上皮细胞角化变性,破坏其完整性,容易遭受细菌侵入,增加机体对呼吸道、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

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主要有动物肝脏,比如羊肝、猪肝、鸡肝等,植物性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芹菜等只能提供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转换为维生素A。最好做到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

3、 维生素E
维生素E是体内的抗氧化剂,同时又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维生素E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对感染的抵抗力。补充维生素E能够维持老年机体的免疫应激状态。

维生素E食物来源主要是植物油、植物种子的胚芽、坚果、豆类和谷类。


4、 维生素C
维生素C是一种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是人体免疫系统所必需的维生素,可以从多方面增强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维生素C是胶原合成必不可少的辅助物质,可以提高机体组织对外来病原菌的阻挡作用。维生素C也可以促进淋巴母细胞的生成和免疫因子的产生。维生素C能促进干扰素的产生,抑制新病毒的合成,有抗病毒作用。

新鲜的蔬菜、水果是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来源。如鲜枣、青椒、猕猴桃、菠菜、山楂、柑橘、柚子、草莓等。

5、 铁
铁缺乏时容易引起贫血,降低抗感染能力。铁缺乏是常见的营养病,在婴幼儿、孕妇及乳母更易发生。
铁主要的食物来源有:动物血、肝脏、大豆、黑木耳、芝麻酱中含铁丰富。

6、 锌
锌是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人体内100余种酶的组成成分,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尤其对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正常免疫功能的维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适量摄入锌可增强儿童、老年人及一些特殊病人的免疫功能,对胃肠道、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动植物性食物中都含有锌,不同食物中锌含量差别很大,吸收利用率也不相同。贝壳类海产品、红色肉类、动物内脏等是锌的良好来源。

7、 硒
硒是一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硒几乎存在于所有免疫细胞中,补硒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已有研究表明,维生素E和硒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是彼此独立的,但同时给予维生素E和硒可对加强免疫反应起协同作用,反之,同时缺乏可导致免疫反应的明显下降。

动物性食物如肝、肾以及海产品是硒的良好食物来源。

从以上分析来看,食物营养对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提高自身免疫力。除了营养素之外,我们还要多运动,强身健体,为健康打下良好基础,远离疾病。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11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p/2304185d5947690102w1qr
收起阅读 »

马博士谈营养之二四零:世界水日说喝水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这个日子的确立是在1993年。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召开,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第193号决议,确定从1993年起,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世界水日的建立是为了唤起公众的水意识,建立一种更为全面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
继续阅读 »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这个日子的确立是在1993年。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召开,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第193号决议,确定从1993年起,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世界水日的建立是为了唤起公众的水意识,建立一种更为全面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和相应的运行机制,以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解决日益严峻的缺水问题。

除了要保护我们的水资源,节约用水外,还要了解水和健康的关系。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约占成年人体重的60%~70%,血液中大部分物质都是水分,肌肉、肺、大脑等组合和器官中也含有大量的水分。一个人若没有食物,可生存3周;没有水,可生存3天;没有空气,只可生存3分钟。可见,水对于人体是仅次于空气的重要物质。

1、水是多种矿物质、微生物、葡萄糖、氨基酸及其他营养素的良好溶剂,参与体内的物质转运,它将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内,同时运走体内的代谢废物。

2、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体内能量代谢产生的热,通过体液传到皮肤表面,经蒸发或者排汗带走多余的热量保持体温恒定。

3、起到润滑作用,关节润滑剂、唾液、消化道分泌的胃肠粘液、呼吸系统气道内的粘液、泌尿生殖道粘液等的生成都离不开水。

我们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三个途径:

1、喝进去的水:包括各种途径所获得的白水、茶水、饮料等,通过喝水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水分,这部分水大约占到60%。

2、来自食物中的水:我国居民的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另外,蒸、炖、煮、炒等烹调方式,不仅可以保留食物中大部分的水分,还在烹调时加入一定的水,因此,我们可以从食物中获得一定量的水分。我们每天从食物中获得的水分占40%左右。

3、机体内生水:是指三大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在体内代谢产生的水分,也是机体获得水分的一个途径,但占的比重很小。

如何判断身体是否缺水?口渴,往往被作为判断身体缺水常用的一个方法,其实,当感觉口渴时,机体缺水已经超过体重的1%以上;还有一些症状意味着你的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了,包括头痛、关节痛、肌肉痛、便秘;尿少、尿液气味浓重、尿的颜色发黄等。

对付缺水的办法就是喝水,喝水有5项原则。

1、不要等口渴时再喝水。

我们一直认为,口渴时身体才需要水、才需要喝水。其实,口渴时机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并开始利用调节系统进行水平衡的调节,此时饮水虽然可以补充丢失量,并不是最佳的饮水时机,且往往容易一次性饮大量水,加重胃肠负担,稀释胃液而影响消化。

2、随时饮水,少量多次。

喝水时间应分配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原则是少量多次,每次200毫升左右。一夜的睡眠会丢失不少水分,尽管在起床后没有口渴感,但体内仍然会因为缺水出现血液粘稠。早晨起床后喝一杯凉开水(150毫升)可以降低血液粘度,增加循环血容量。

3、白开水是首选。

生活中常喝的饮品包括白水、茶水、饮料等,白水不含能量、解渴,是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饮品,而白水中又以白开水为最佳。白开水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饮用水,并且干净卫生、制作简单、经济实惠,是饮品中的最佳选择。矿泉水、矿物质水、纯净水等也可以作为一种选择,但不宜作为主要的饮用水。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10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p/2304185d5947690102w1ic 收起阅读 »

马博士谈营养之二三九:春分吃韭菜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一般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但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 春分时节,尽管天气逐渐变暖,但气温变化较大,爱美的年轻人穿的少,容易受凉,就会降低对疾病的抵抗...
继续阅读 »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一般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但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

春分时节,尽管天气逐渐变暖,但气温变化较大,爱美的年轻人穿的少,容易受凉,就会降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因此,穿衣仍要以保暖为原则,尽量捂着点。在春天,人们也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称之为“春困”,这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对此我们应该尽量保证每天睡足,不熬夜,多运动。不仅能够有效对抗“春困”,还能够提高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

在春分时节,值得一吃的当属韭菜了。俗话说,韭菜有“春食则香,夏食则臭”之说。这时的韭菜嫩、鲜,最好吃;春天的韭菜宜用剪子剪,一剪下去,香味已经扑鼻而来,剪下的韭菜嫩的冒水。

韭菜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据叶子的形状可以分为细叶韭菜和宽叶韭菜。细叶韭的叶狭小而长,深绿色,耐热,南方种的多是细叶韭菜;宽叶韭耐寒,叶宽而柔软,叶色淡绿,香味不如细叶韭,北方种多是宽叶韭菜。

从韭菜的营养成分含量来看,其中含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和其他常吃的蔬菜相比,并没有特别的,但韭菜中的膳食纤维丰富。膳食纤维能增进胃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可以预防便秘和肠癌。韭菜营养成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含有的植物化学物,包括含硫化合物及挥发性的精油,所以,韭菜有独特的韭香气味。韭菜还含有皂甙、黄酮类等物质。这些物质除具有一定的杀菌消炎作用,可以帮助提高免疫力,还可以降低血脂。

韭菜的吃法有多种,可以炒、拌,做配料、做馅等。

◆ 炒:韭菜炒鸡蛋用料简单, 省时省力,营养丰富。鲜绿色的韭菜,配上鸡蛋的淡黄色,可以说是色香味俱佳。此外,韭菜和海鲜放在一起炒也是很好的搭配。

◆做馅:韭菜是做馅的主角,如韭菜肉馅、三鲜馅、韭菜鸡蛋馅等,就是用白菜馅,加点韭菜,立即起到增鲜提味的效果。韭菜馅可以用于包饺子、大包子、馅饼、锅贴、菜盒子、菜条子……

◆做汤:韭菜也可以作为辅料做汤来调味,如韭菜鲫鱼汤等。

◆生吃:韭菜可以直接腌着吃。将韭菜洗净、晾干,切成寸段,拌上食盐、花椒,即可食用。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09
原文出处:http://www.weibo.com/p/2304185d5947690102w19n 收起阅读 »

马博士谈营养之二三八:美国咋又不限制胆固醇啦?

“膳食指南”是指导人们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的一本“参考书”。不少国家为了促进国民健康、预防疾病,都制定和发布了居民膳食指南,并根据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不断进行更新。在美国,每5年组织专家进行修订,并发布新版的膳食指南。 近日,美国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发布了一份科...
继续阅读 »

“膳食指南”是指导人们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的一本“参考书”。不少国家为了促进国民健康、预防疾病,都制定和发布了居民膳食指南,并根据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不断进行更新。在美国,每5年组织专家进行修订,并发布新版的膳食指南。

近日,美国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发布了一份科学报告,这份报告对即将在2015年底发布的新一版的《美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包括对胆固醇的摄入量不再设限制量,而在这之前美国膳食指南中的六项核心要点之一就是控制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少于300毫克。美国为什么放松了对胆固醇的限制?

胆固醇是人体内正常存在的,皮肤、骨骼、心脏和血液等,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含有胆固醇,只是量的多少不同。胆固醇不仅是人体的组成成分,而且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参与细胞膜和神经纤维的组成。
2、合成激素的原料,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合成。
3、合成维生素D的原料。
4、促进脂肪的消化。
5、有助于血管壁的修复和保持完整。如果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偏低,血管壁会变得脆弱,有可能引起脑出血。

胆固醇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国产”的,也就是身体内自己生产的,在肝脏合成,是人体内胆固醇的主要来源,每天大约有1000毫克。另一个来源是“进口”的,就是从吃的食物中来的,每天有300~500毫克。它往哪里去?吃到体内的胆固醇一部分被吸收和利用,没有被吸收的通过粪便排出去。

一直以来,限制膳食胆固醇的摄入被认为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这是基于以往欧美等国开展的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的结果提出的。

那为什么现在放松了对胆固醇的限制?这是由于受遗传和代谢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膳食胆固醇的吸收以及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部分人胆固醇摄入量高还会反馈性抑制自身胆固醇的合成,因此胆固醇摄入量不会直接反应血液中胆固醇水平。日本的研究也显示胆固醇摄入量与脑中风并无关联。研究还发现,即使胆固醇摄入量达到每天768毫克,也没有发现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有关联。一项长达16年的研究结果发现,低胆固醇水平(每天150-200毫克)的人群心脏病死亡人数是高胆固醇水平(>300mg)的两倍。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不应过分限制或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

我国2000年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中对膳食胆固醇摄入量的推荐值是每天小于300毫克。在2013年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中提出,每天从膳食中摄入的胆固醇为300-500毫克,对胆固醇的限制也有所降低。从我个人观点来说,为了健康,还是适量而可为好。

哪些食物中的胆固醇含量比较高?
1、猪脑、羊脑:每100克中含胆固醇在2000毫克以上。
2、动物的内脏:肝、肾、肺、心、舌、肚、大肠,蟹黄、鱼籽、墨斗鱼。
3、肥肉:猪、羊、牛、鸡、鸭等动物性食物的肥肉中。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08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p/2304185d5947690102w0u8
收起阅读 »

帮助做家务的男性的婚姻会更幸福

Forget boxes of chocolates and romantic weekends away. The secret to a happy marriage is to roll up your sleeves and help your ...
继续阅读 »

Forget boxes of chocolates and romantic weekends away.


The secret to a happy marriage is to roll up your sleeves and help your wife with the housework.

Research shows that unions in which the men muck in with the chores and childcare are more likely to last the course.

And the more elbow grease a man puts in, the lower the odds of him heading to the divorce court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of thousands of British couples will be music to the ears of millions of women.

Men, however, are likely to be a little less keen on the idea that they should be taking on their share of 'women's work'.

Researchers from the renowned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normally used to dealing with more weighty academic affairs, have turned their minds to the hoovering and washing up.

They tracked the fortunes of 3,500 married couples who had their first child during one week in 1970 - an age when most women with young children stayed at home.

When the children were five years old, the women were asked about how much their husbands did around the house, including helping with housework, childcare and shopping.

Just over half didn't help at all - or only assisted with one task.

A quarter carried out two tasks, and the remaining quarter did three or four, the journal Feminist Economics reports.

Around 7 per cent of the couples had divorced by the time the child was ten, rising to 20 per cent by the youngster's 16th birthday.


When the two pieces of information were crunched together it became clear that the more a man helped out, the more stable his marriage was.

It showed that although divorce became more common when the mother went out to work, this increase could be kept to a minimum by the father pulling his weight around the house.

Researcher Wendy Sigle-Rushton said: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risk of divorce among working mothers, while greater, is substantially reduced when fathers contribute more to housework and childcare.'

Marriages in which the father stayed at home and took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hildcare and chores were as stable as those which followed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The finding, claimed Dr Sigle-Rushton, exploded the theory that marriages work best when comprised of a stay-at-home mother and a working father.

She added: 'The structure of the labour market, rates of female labour market participation, rates of divorce, and expectations about men's and women's gender roles have all changed considerably since 1975.

'But this study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into accou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n's behaviour and marital stability.'

Latest figures show that single women put seven hours into housework, while wives and live-in girlfriends do more than 12 hours every week. Men, however, only put in four or five hours a week.

中文翻译:wf911112110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07
原文出处: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278137/Divorce-likely-husband-helps-housework.html

收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