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梅奥诊所:亲人去世,有可能以不哭的方式哀悼吗?

来自医学博士 Edward T. Creagan的回答。   Cry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rieving process for many people, but it is possible to grieve f...
继续阅读 »

来自医学博士 Edward T. Creagan的回答。
 
Cry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rieving process for many people, but it is possible to grieve fully without shedding tears.

Although grief is a universal human experience, your response to grief might be highly individual. In addition, many factors can affect the grieving process, including:
  • The age of the person who died
  • How the person died
  • The nature and quality of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rson who died
  • The time you had to prepare for the loss
  • Your own personality


It's OK if you don't feel like crying. You might simply need time and space to grieve the death in your own way. It's important to make sure that you're dealing with your feelings appropriately, however.

If you're persistently isolating yourself or having trouble handling your usual daily activities — or you feel like crying but can't — seek the help of a grief counselor or other mental health provider. A counselor might suggest various behavior therapies to help you deal with your loss. You also might find comfort through a support group. Depending on the circumstances, short-term use of antidepressants or other medications might be recommended.

The grieving process requires time. However, unresolved grief can lead to depression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f you're concerned about reaching a healthy resolution to your grief, seek the help you deserve.
 
中文翻译: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66
原文出处:http://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end-of-life/expert-answers/grieving-process/faq-20058274 收起阅读 »

马博士谈营养之二五三:立夏小常识

今天立夏,每年阳历的5月5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这也预示着夏天开始了。 夏季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因此,在古代对立夏这天都非常重视。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迎夏...
继续阅读 »

今天立夏,每年阳历的5月5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这也预示着夏天开始了。

夏季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因此,在古代对立夏这天都非常重视。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迎夏时要穿红色的礼服,配朱红色的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为了迎接夏天,有些地方有吃“立夏蛋”的习俗,认为立夏吃鸡蛋能强健身体。立夏前一天,家里就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鸡蛋或鸭蛋,蛋壳慢慢变红,满屋弥漫着香味。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还有吃“立夏饭”的,在米饭里加上笋、豌豆、蚕豆、苋菜等佐料,含有“五谷丰登”的意思。

进入夏季,雷雨增多,气温明显升高,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大,容易出汗,出汗会丢失水分、水溶性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高温还会使人体的消化液分泌减少,容易出现食欲下降。因此,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及时补充营养物质。
 
1、充足睡眠,平心静气。

立夏以后天黑得晚、亮得早,人们往往容易晚睡早醒,造成睡眠不足,白天常“打盹”。要根据节气变化,生活规律,充足睡眠。有条件的话,中午小睡一会儿,尤其是老年人要通过午睡来补充睡眠。中午没午睡习惯的人,可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充足的体力。立夏后人们容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心情舒畅,安闲自乐。多开展些户外活动。
 
2、足量喝水,多食果蔬

首先,在炎热的天气里,每天应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也可饮用绿茶水、绿豆汤或酸梅汤等饮料消烦除渴。其次,在这个季节,蔬果种类繁多。而好多蔬果,如常见的苦瓜、冬瓜、番茄、丝瓜、南瓜、黄瓜、西瓜等,不仅营养丰富,还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深色的果蔬,如胡萝卜、芒果、红黄番茄等,它们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及植物化学物质,不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还能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因此我们也可以多吃一些蔬果。
 
3、少食生冷,少洗冷水澡

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都喜欢吃一些生冷的食物,或是冲个凉水澡。而过凉的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使食欲减退,造成消化不良、厌食、腹部胀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冲凉水澡则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导致吸收的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容易引起高热,还会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供血不足,头晕目眩,重则还可引起休克。因此,我们要尽量少吃生冷的食物,少洗冷水澡。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65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p/2304185d5947690102w7qm 收起阅读 »

妊娠期亚临床甲减不值得担心

最近在风信子app平台上老是有网友来咨询我孕期甲状腺功能筛查的事情,今天又把ACOG今年4月份刚刚新出的规范(ACOG实践指南第148号)给复习了一遍,又增加了妊娠,无论对于医生还是患者,我觉得需要来系统做一下科普的。 对于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俗称甲亢)或者甲...
继续阅读 »

最近在风信子app平台上老是有网友来咨询我孕期甲状腺功能筛查的事情,今天又把ACOG今年4月份刚刚新出的规范(ACOG实践指南第148号)给复习了一遍,又增加了妊娠,无论对于医生还是患者,我觉得需要来系统做一下科普的。

对于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俗称甲亢)或者甲状腺功能低减(俗称甲低)的病人,通常情况下是有症状的,是属于内分泌科需要治疗的疾病。甲亢的病人会有心跳加快、颤抖、出汗过多、不能耐热、失眠、体重下降、大便稀薄等临床表现,典型表现是双手平举闭眼睛的时候有手指的颤抖,未能控制的甲亢患者在孕期发生高血压、心衰的情况都会比正常人群要大。甲低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便秘、怕冷、肌肉痉挛、浮肿、皮肤干燥、脱发,甲低患者若是得不到系统的治疗直接怀孕,发生流产、胎儿神经发育异常的机会也会增加。无论是甲亢还是甲低,都需要在内分泌科进行系统的检查和治疗,尽可能控制甲状腺激素在正常水平以后怀孕,或者在孕期若是需要也是可以考虑用药物来控制度过妊娠期。

诊断甲状腺功能异常,最为常见的血液检查是甲状腺功能,包括了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分泌的游离T4。甲亢表现为TSH降低,游离T4增高;甲低则相反,TSH升高,游离T4下降。

临床上有一种情况被称之为亚临床甲减,即TSH升高,而游离T4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在人群中根据亚临床甲减的定义应该在5%左右(按照人群中90%的人群检测范围确定出甲状腺功能的正常范围,因此有5%的人群必定是在那个第5百分位以下的),亚临床甲减在1999年的2个观察性研究中发现亚临床甲低的患者出生的新生儿智力较正常甲状腺功能的新生儿要低,但是这是一个观察性研究的结论(证据级别II-2和II-3级),结论是相对不那么可靠的,在最近2012年一个新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亚临床甲减的患者补充不补充甲状腺激素对于孩子的认知功能在3岁的时候发现并无差异(证据级别1级),因此目前美国妇产科学院、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均不推荐在全妊娠人群中进行甲状腺功能的筛查和治疗,这是截止到目前最为可靠的结论。

前些年,在国内不少医院曾经广泛地开展起来甲状腺功能筛查的工作,并在制订各地中国人群的甲状腺功能的正常范围,并根据TSH升高、游离T4正常给孕妇做出亚临床甲低的诊断并给予了优甲乐进行治疗,前些年,ACOG的意见仍然是研究结论不一,不能得出结论,但是现在有了1级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大概就可以对这样的大人群筛查和亚临床甲减的诊断说不了。有些人认为也许我们中国人群因为饮食结构不同,得出的结论会不同,但是若是在没有充分的证据否定掉这个A类建议之前,我们还是需要遵循。

参考文献:

Practice bulletin no. 148: thyroiddisease in pregnancy. Obstet Gynecol. 2015 Apr;125(4):996-1005.

Haddow JE, Palomaki GE, AllanWC, et al. Maternal thyroid deficiency during pregnancy and subsequent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N Engl J Med 1999;341:549-55.

Pop VJ, Kuijpens JL, van Baar AL,et al. Low maternal free thyroxine concentrations during early pregnancy are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 infancy. Clin Endocrinol (Oxf). 1999Feb;50(2):149-55.

Lazarus JH, Bestwick JP, ChannonS, et al. Antenatalthyroid screening and childhood cognitive function.N Engl J Med. 2012Feb 9;366(6):493-501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64
原文出处: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Y0MTcwMA==&mid=206656808&idx=1&sn=6631c021db6a9cdff47f38776f13a9b8&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收起阅读 »

美国儿科研究7大成就,你孩子受益了吗?

很多医学观念、技术在今天看起来稀疏平常,但事实上它们是研究人员花费大量心血和精力总结、研发出来的,医生们传播这些观念,使用这些技术,让千千万万的人因此受益,但我们不能忘记默默站在背后的研发人员。 最近,美国儿科学会评出过去40年儿科研究的七大成就,受益于这些...
继续阅读 »

很多医学观念、技术在今天看起来稀疏平常,但事实上它们是研究人员花费大量心血和精力总结、研发出来的,医生们传播这些观念,使用这些技术,让千千万万的人因此受益,但我们不能忘记默默站在背后的研发人员。

最近,美国儿科学会评出过去40年儿科研究的七大成就,受益于这些成就的不仅仅是美国的孩子,还有世界各地的孩子,因为这些理念和技术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我们一起看看是哪些:

一、疫苗接种预防疾病拯救了很多生命

轮状病毒腹泻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感染可导致肺炎、脑膜炎、会厌炎等问题。现在轮状病毒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感染现在都可以通过疫苗来预防,在美国,轮状病毒疫苗接种使肠胃炎的发生率下降了86%,Hib疫苗接种使Hib感染下降了99%。

二、表面活性剂助早产儿呼吸

早产孩子因为肺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呼吸窘迫,在没有表面活性剂之前主要靠呼吸机帮助呼吸,但容易出现肺损伤之类并发症,很多孩子因呼吸衰竭死亡。有了表面活性剂后,早产儿能更早的自主呼吸,并发症降低了,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孩子减少了三分之二。

三、仰卧减少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

研究发现俯卧的婴儿猝死的风险是其它孩子的两倍,根据这一结论,从1994年开始,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发展研究所和儿科学会等机构开始推动“仰卧”运动,每年死于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孩子从1993年的4700人下降到了2010年的2063人。

四、治愈一种儿童常见癌症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癌症,在1975年,15岁以下的孩子5年存活率为60%,15-19岁5年存活率只有28%,那时候确诊白血病往往意味着死亡,在过去的40年里,随着化疗的进步和规范,新确诊病例5年以上存活率达到了90%。

五、预防母婴传播HIV

HIV的危害不用多说,产前,产中,产后母乳喂养均可导致妈妈将HIV传染给孩子,传染率可高达40%,现在通过齐多夫定等药物治疗,母婴传播率降低到不足2%。

六、提高了慢性疾病儿童的预期寿命

镰状细胞病(由于血红蛋白异常导致红细胞呈镰状)和囊肿性纤维病(导致全身多器官囊肿性纤维化,主要是肺部和消化道更易受影响,白种人发病率较高)这样的遗传性疾病,40年前罹患这些疾病预期寿命大约14岁,随着新生儿早期筛查的普及及羟基脲这样的药物的出现,今天这些慢性病患者的预期寿命达40岁以上。

七、安全座椅和安全带救了很多孩子的命

发生车祸时,一岁以内的孩子,使用安全座椅死亡率可下降71%。和只使用安全带相比,1-4岁的孩子使用安全座椅受伤的风险下降54%,4-8岁的孩子风险下降45%。大孩子和成人使用安全带可减少大约50%的死亡和重伤。这些研究成果导致了强制使用安全座椅的法规出台,让死于车祸的儿童显著减少。

这些成就是美国取得的,很多国家很多孩子也受益于这些研究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现成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我们国产的轮状病毒疫苗保护率就远低于美国,1岁以内婴儿应该仰卧可能很多儿科医生也不知道,至今儿童安全座椅在国内一线城市的使用率还只有5%,直到今年深圳才开始强制4岁以下儿童乘车使用安全座椅...

了解这些知识,利用好这些技术,本可以让孩子受益、免受伤害。在大环境不能帮孩子充分利用科研成果时,作为家长也可以通过学习,自己做点事情,比如买个安全座椅,给自己孩子增加一份安全保障。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63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p/1001603839260842160529 收起阅读 »

博士谈营养之二五二:合理膳食,预防癌症

癌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大敌!《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分析:全国每6分钟就有一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每七到八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 膳食是影响癌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膳食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癌症发生的作用。根据现有的科...
继续阅读 »

癌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大敌!《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分析:全国每6分钟就有一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每七到八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

膳食是影响癌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膳食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癌症发生的作用。根据现有的科学依据,可以遵照下面的建议:

1.食物多样,植物性食物为主。

一日三餐中应做到食物多样,谷类为主,适当多吃粗
 
2.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新鲜蔬菜和水果是公认的最佳防癌食物,有充分证据表明能降低口腔、咽、食管、肺、胃、结肠、直肠等癌症的危险性,且很有可能降低喉、胰腺、乳腺、膀胱等癌症的危险性,也可能降低子宫颈、子宫内膜、肝、前列腺癌的危险性。因此,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应吃蔬菜300-500克,吃多种蔬菜,深色蔬菜至少占一半;每天吃水果200-400克。吃水果的时候要尽量完整进食而不要榨成果汁,因为加工过程将水果中的宝贵膳食纤维去掉了。
 
3.限制红肉摄入

红肉,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畜肉,包括猪肉、牛羊肉及其制品等。吃过多的红肉可能是导致结/直肠癌的重要元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禽畜肉摄入量50-75克。

烹调时油温不能太高,不能让油锅冒油烟,尽量少用煎、炒、油炸、熏烤的烹调方法,提倡多用蒸、煮、凉拌、水氽、汤菜等烹调方法。不要吃烧焦的食物,尽量少吃烤肉、熏肉。不要吃过咸的食物,少吃或不吃腌制食品,如咸鱼、腌菜、腌肉、酸菜等。
 
4.限制摄入酒精饮料

饮酒可增加患消化道和乳腺癌的危险。女性对酒精作用的敏感度比男性更高,过量饮酒对女性的危害更大。建议不要饮酒,如要饮酒,应尽量减少饮用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成年女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克(约相当于啤酒450mL,或葡萄酒150mL,或38°的白酒50g),成年男性不超过25克(约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的白酒75g,或高度白酒50g),儿童和孕妇禁止饮酒。
 
5.注意食物保存,不要吃有霉变的食物

谷类、豆类等的储存要防潮防霉,注意防霉菌污染,发霉的花生、谷类和豆类中的黄曲霉素是肝癌的致病因素。要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烂掉的蔬菜水果不能吃,即使只有一小部分烂掉也应丢弃。
 
6. 维持健康体重,避免过轻或过重

可采用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来衡量自己是否超重肥胖。BMI在18.5-23.9kg/m2范围内比较理想,BMI低于18.5kg/m2为营养不良,BMI在24-27.9kg/m2间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避免过轻过重,长期保持健康体重才能达到防癌的目的。
 
7.积极锻炼身体,改掉久坐的习惯

身体活动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建议成年人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相当于快走),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增加,逐渐做到每天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或者至少30分钟高强身体活动。同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看电视、玩电脑、玩电子游戏等静坐活动。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62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p/2304185d5947690102w6zj 收起阅读 »

研究发现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或能有效防止近视发生

中国南部城市广州一直拥有最大的眼科医院。不过,大约5年前,很明显的是,中山眼科中心需要扩大。越来越多的儿童因近视引起的远距离视觉模糊而涌入医院。同时,由于太多人需要做视力检查和配眼镜,整个医院人满为患。为此,眼科中心开始增加新的检查室,并且为腾出空间,将一些医...
继续阅读 »

中国南部城市广州一直拥有最大的眼科医院。不过,大约5年前,很明显的是,中山眼科中心需要扩大。越来越多的儿童因近视引起的远距离视觉模糊而涌入医院。同时,由于太多人需要做视力检查和配眼镜,整个医院人满为患。为此,眼科中心开始增加新的检查室,并且为腾出空间,将一些医生和研究人员重新安置到当地的一家购物中心。被迫搬走的其中一位眼科医生Nathan Congdon介绍说,在夏季和冬季假期,每天会有“成千上万的儿童”涌进来。

据《自然》杂志报道,在东亚,近视人群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增长。60年前,有10%~20%的中国人患有近视,而如今,高达90%的青少年和年轻人是近视眼。在韩国首尔,19岁人群中,有96.5%患上近视。同时,在全球其他地方,近视人群也在剧增。目前,美国和欧洲约有一半的年轻人是近视眼,比半个世纪前增加了两倍。据估计,到这个十年末期,有三分之一的全球人口即25亿人会受到近视影响。

这种威胁促使旨在理解近视成因的研究增多,同时科学家开始寻求解决方法。他们对既有的观念即近视是“书呆子”的“地盘”发起了挑战,并且提出新的观点:在室内待的时间太长正在将孩子置于近视的危险中。“目前,我们正试图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儿童需要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户外活动上。”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视轴矫正中心主任Kathryn Rose表示。 

对近视原因不断追溯

多年来,科学共识认为,近视在很大程度上是基因问题。上世纪60年代的研究表明,近视在基因相同的双胞胎中更为普遍。这意味着近视的易感性受到基因的强烈影响。目前,寻找基因的工作已将100多个地区的基因组和近视联系起来。

然而,基因明显不是问题的全部。最明显的一个迹象来自1969年对生活在美国阿拉斯加北端、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因纽特人的研究。在孤立社区成长的成年人,131人中只有两人是近视眼。但在他们的孩子和孙辈中,有一半多患有近视。基因变化发生得很慢,无法解释这种快速的改变。“肯定有环境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几代人之间的差异。”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近视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的Seang Mei Saw表示。

近视眼在现代社会的增多反映出这样一种趋势:很多国家的儿童花在读书、学习或盯着电脑和智能手机屏幕上的时间过多。这种情况在东亚国家尤其明显,因为对教育绩效的高度重视正迫使儿童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学校和学习上。去年,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项报告显示,上海的15岁人群目前平均每周有14个小时用于家庭作业,同英国的5个小时和美国的6个小时形成鲜明对比。

研究人员持续记录了教育手段和近视流行程度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例如,上世纪90年代,他们发现,在犹太法典学学校就读的以色列男孩,其近视的发病率比在书本上花费时间较少的学生要高很多。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这似乎是合理的,即长期近距离工作会改变眼球的生长,因为眼球要努力适应射入的光线并且将近距离图像聚焦在视网膜上。

尽管该想法很有吸引力,但并未被证明属实。2000年左右,研究人员开始分析特定行为,如每周阅读的书籍以及在阅读或用电脑上花费的时间。不过,这些似乎都不是带来近视风险的主要因素。但另一个因素会导致近视。2007年,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眼科学院的Donald Mutti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在加利福尼亚州追踪500多名刚开始视力正常的8~9岁儿童的研究结果。该团队分析了这些儿童如何度过他们的一天,并且“在当时作为事后的一种想法,我们询问了其运动和户外情况”。Mutti介绍说。

5年后,在这些儿童中每5人会有1人患上近视,同时和患上近视风险密切相关的唯一环境因素是在户外待的时间。“当时我们想,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发现。”Mutti回忆说,“但我们在分析相关数据时,这个结果不断地出现。”1年后,Rose和她的同事在澳大利亚得出了几乎相同的结论。在连续3年研究了悉尼中小学里4000多位儿童后,他们发现,在户外时间较少的儿童患上近视的风险较高。

探究光线的作用

在一些研究人员看来,支持户外时间和近视风险存在关联的数据需要更有说服力。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都是从调查问卷中估算儿童待在户外的时间,但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验光师Christine Wildsoet表示,类似数据应该谨慎对待。在一项针对可穿戴光传感器的小型试点研究中,她发现人们的估算通常无法与其在户外待的实际时间相匹配。都柏林大学儿童医院近视专家Ian Flitcroft质疑光线是否为待在户外的关键保护因素。他认为,在户外更远的视觉距离也会影响近视的发生。“光线并不是唯一因素,只用它来解释会将复杂的过程简单化。”

不过,动物实验支持光线具有保护性的观点。研究人员首先在研究视力的常用实验模型小鸡身上进行了验证。为小鸡戴上能改变传入图像分辨率和对比度的护目镜有可能会引发近视。同时,研究人员在只有光线强度被改变的对照条件下喂养小鸡。2009年,来自德国蒂宾根大学眼科研究所的Regan Ashby、Arne Ohlendorf和Frank Schaeffel发现,相较于正常的室内光线条件,同在户外遇到的光线相当的高照明度在小鸡中使实验诱导的近视的发生率减少了约60%。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员在树鼩和猕猴中发现了相似的保护作用。

不过,科学家真正需要的是一种能解释亮光如何阻止近视发生的机制。主流的假设是光线刺激视网膜中多巴胺的释放,而这种神经递质反过来阻止眼球在发育阶段被拉长。同样,这种“光线—多巴胺”假说最强有力的证据还是来自小鸡。2010年,Ashby 和Schaeffel发现,向小鸡眼中注入一种被称为螺环哌丁苯的抑制多巴胺药物会消除亮光的这种保护性作用。

视网膜中的多巴胺通常基于昼夜循环周期产生,集中在白天释放。目前,研究人员怀疑,在弱光(一般在室内)下,这种循环会被打乱,从而影响眼球生长。“如果我们的系统没有足够强的昼夜节律,事情就会失控。”目前在堪培拉大学工作的Ashby介绍说,系统开始变得有点嘈杂,而这意味着眼球只会按照自己无规律的方式生长。 

多在室外活动有助预防近视

基于流行病学研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眼科研究人员Ian Morgan推测,为防止近视,儿童每天需要在至少1万勒克斯的光线水平下待上约3个小时。这同灿烂的夏日一个人在有绿荫的树下戴着太阳镜所经历的光线水平差不多。每天三四个小时的户外时间对于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儿童来说已成为惯例。在那里,17岁人群中只有约30%是近视眼。但在包括美国、欧洲和东亚在内的全球很多地方,儿童通常只在室外待一两个小时。

2009年,Morgan开始测试增加户外时间能否有助于保护中国儿童的视力。他和一个来自中山眼科中心的团队启动了为期3年的试验,在广州随机选择的6所学校中为一群6~7岁儿童在每天放学后增加40分钟的户外活动课。同时,其他6所学校的儿童在课程上没有变化,并且充当对照组。在参加户外课程的900多名儿童中,有30%在其九岁或十岁时患上近视,而对照学校的儿童有40%是近视眼。

虽然Morgan为初步的发现所鼓舞,但认为自己能做得更好。他承认很多学校并不具备增加户外时间的灵活性。为此,Morgan在去年同Congdon合作,开始测试另一个想法,即在由玻璃构成的教室中上课,以便让更多光线进入。“这个玻璃教室的想法对于整个中国而言尤其适用。”Congdon表示。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阻止近视恶化的方法。Sankaridurg和她的同事研制出能通过在整个视野范围内聚焦来自远距离图像的光线改变眼球生长的一般眼镜和隐形眼镜。其他研究组则发现,含有一种被称为阿托品的阻止神经递质药物的夜间眼药水也有助于控制近视,尽管相关机制尚不明确。

不过,眼药水和灯箱并没有比让儿童在户外玩耍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因为后者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处。“在户外可能还会增加体育活动,而这会减少肥胖的发病率并且调节情绪。”Rose说,"我只能说这是一个胜利,而且是免费的。”(宗华)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61 
原文出处: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3/315732.shtm
收起阅读 »

缺少户外阳光,亚洲青少年近视急剧增加

 亚洲的主要城市很多学生受近视困扰。研究人员表示,近视问题“不寻常的增加”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过于努力并且缺少户外运动光线刺激。 科学家5月5日在《柳叶刀》发表的 研究 文章表示,多达1/5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严重视力问题甚至失明。 在英国,近视的平均水平在2...
继续阅读 »
 
亚洲的主要城市很多学生受近视困扰。研究人员表示,近视问题“不寻常的增加”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过于努力并且缺少户外运动光线刺激。

科学家5月5日在《柳叶刀》发表的 研究 文章表示,多达1/5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严重视力问题甚至失明。

在英国,近视的平均水平在20%到30%之间。据领导这项研究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伊恩.摩根(Ian Morgan)说,20%到30%这个数据也曾经是东南亚人们的平均水平。

“我们对书面资料做了很多调查,所有的证据都表明在东亚地区的最近两代人中发生了一些非比寻常的事。” 

在东亚儿童遭受着双重打击

东亚青壮年的近视率已经从20%上升到了超过80%,且正在向90%进发。在这些人成年之后,近视会一直传播开去。这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健康问题。如果你看不清2米以外的东西就被认为是近视,通常是由于在人年轻时发生了眼轴拉长。研究认为,这个问题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包括死板的教育和缺少户外活动光线刺激。

摩根教授认为,在东亚儿童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校学习和做功课,这本身就会对眼睛造成压力,但进行两到三小时的自然光活动就能缓解这些损害,帮助保持健康的视力。科学家们认为多巴胺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眼球暴露在光线下能增加多巴胺含量,这似乎能阻止眼轴的拉长。

研究者觉得,“每天接受两到三小时的自然光照射,这不一定要在大晴天,我们觉得合适的范围可能是在10~20000勒克斯。这个条件即使是英国的阴天也完全可以实现。” 

巨大的压力

文化因素似乎也参与其中。在东南亚的许多地区儿童往往有午睡。摩根教授表示“他们错过了预防近视的黄金时段。东南亚的儿童遭受着双重打击,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对未来的担忧使得他们能在户外享受阳光的时间被缩减到最少。”

一个大问题是患高度近视的学生人数,这影响了亚洲城市中10%到20%的学生。它会导致视力下降、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有时候人们只是一味的更换度数更深的眼镜,他们都在承担相当大的风险,他们需要被警示有关的风险并采取一些自我检测措施,使他们能够从眼科医生那里得到一些帮助。”

几十年来,研究人员都认为近视问题中包含了很强的遗传因素。人们认为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人尤其容易受到近视的影响。但这项研究有力地表明了另一种观点。

在新加坡,有大量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的移民,所有这三个族群中近视人群都有不寻常的增加。

摩根教授认为不能完全排除遗传因素,但对他来说这不是主要因素。“任何类型的简单遗传解释都不能解释这个变化的速度,基因库不足以在两代时间内这样变化。”

英国研究人员提供了关于光线作用的进一步证据。来自英国阿尔斯特大学的凯瑟琳.桑德森(Kathryn Saunders)所在小组曾对比研究过澳大利亚和北爱尔兰儿童近视状况。桑德森表示“英国白人小孩比澳洲白人小孩更容易患近视,我们认为这可能要归功于澳大利亚明媚的阳光提供的保护作用。”

“这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但我想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灿烂千阳,百利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60 
中文翻译:http://www.guokr.com/article/180385/ 
文献出处: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2)60272-4/abstract
收起阅读 »

产后的饮食、运动和体形再塑

很多产妇都有这样的疑问:产后如何保持孕前那魔鬼般的身材?尽管绝大多数人都在尽力寻求各种秘方、偏方,但最基本的常识,例如该吃什么、是否该运动、如何运动等等,我们的传统习惯和做法,与生理机制的理性要求,往往是相反的。           随着妊娠的终止,身体卸下了...
继续阅读 »

很多产妇都有这样的疑问:产后如何保持孕前那魔鬼般的身材?尽管绝大多数人都在尽力寻求各种秘方、偏方,但最基本的常识,例如该吃什么、是否该运动、如何运动等等,我们的传统习惯和做法,与生理机制的理性要求,往往是相反的。       
 
 随着妊娠的终止,身体卸下了一个大负担:胎儿。这个负担的减去,引起身体的一系列变化。比如产前体重是70公斤,但产后身体一下子变成了60公斤,有些人就怎么都想不通:孩子才3公斤,胎盘最多1.5公斤,羊水300mL,加起来才5公斤,怎么一下子下降了那么多呢?是啊,有些医生也没有搞明白。这多余的体重,难道飞了?

其实,这只是身体变化的一部分。刚生完孩子时的子宫还是很大的,重量达1000克,但产后会不断缩小,到产后42天的时候,子宫基本上恢复到正常大小,约50克左右。这多余的重量飞到哪儿去了?

产时产道被胎头撑大,最大直径达10厘米,产后虽然立即缩小,但也不能回到产时的状况。随着身体的不断恢复,外阴阴道的水肿慢慢消退,伤口慢慢长好。到产后42天的时候,产道完全恢复到正常。其实,产后的生殖道组织在恢复后,是最脆弱的。有些人错误的认为,那么大的产道怎么会回到从前呢?所以在产后第一次爱爱的时候,很不注意,暴力同房。结果造成的悲剧举不甚举。阴道损伤的患者中,因为产后第一次用力不当造成的危害,多于人生的第一次。这点大概很难想到吧?所以,产后的第一次,要小心哦!

产后体重为什么减轻那么多?其实,这个减轻并不是一下子减轻的,而是经过好几天的时间完成的。在妊娠期间,由于雌、孕激素的大量分泌,使得身体内潴留了大量的水和钠。随着妊娠的结束,激素立即下降到正常水平。没有了孕激素的作用,身体内隐含的水分,会通过排泄(出汗和小便)和蒸发而消失。在妊高症患者,常人都能观察出来。产前高度水肿的眼皮,压之凹陷的四肢,从产后第二天起,就开始慢慢消失;产后24小时的尿量,是大大多于入量的。不过在普通产妇身上难以记录下这种明显的变化。

如果产后选择母乳喂养,在喂养期间,泌乳素就一直分泌,使得乳房产生大量的乳汁,同时也抑制月经的来潮。这类人的身体内那些隐含的水分,会慢慢减少到极致。但是,如果是人工哺乳,没有泌乳素对月经的抑制,呵呵。。。所以产后人工哺乳的妈妈们,体型的再塑过程实际上要慢得多。

中国人对于坐月子是极端重视的,但是,对于月子期间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传统习惯与生理学的要求却恰恰相反。比如,很多地方都有吃月子酒的习俗,但大量长期的吃月子酒,其酒精却会损伤新生儿的大脑;月子中产妇的饮食,其实与常人的差异并不大,只需稍稍好点就行。但天天的大肉大鱼,使得很多产妇在产褥期过后,变成了变形金刚。。。。。。

产后要大量补充肉、鱼、蛋等高蛋白饮食吗?其实,适当补充即可,没有必要大量补充。其实,子宫从1000g缩小到50g的过程中,剩余的氨基酸等物质,都经过代谢进入到了妈妈的血液,通过乳汁养育了孩子。

很多90后妈妈们都是馋嘴猫变来的。到了坐月子的时候,水果不能吃,西瓜不能吃,冰激凌不能吃。。。。。。其实,都可以吃。所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妇女,千百年来是怀着极端的仇恨的。这类传统文化,不传承、不继承也罢。

我们华人的饮食中,最缺乏的是一些维生素和两大类矿物质:铁和钙。无论身体内这两种矿物质多么缺乏,乳汁都会拼命从妈妈体内获取,使得妈妈缺铁缺钙。所以哺乳期还应该适当补充含有这两种矿物质的多种维生素。如果想从饮食中获得,就必须海吃猛喝,结果是使得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都大大超过身体所需,最后不得不变成脂肪,直接从辣妈变成胖大妈。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产后是否可以运动,如何运动等问题。

其实,传统文化中产后是要“坐”,而不能动的。这又是吃人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是摧残女性身体的具体罪证。我之前写坐月子时,尚不知道有极少数地方的产妇,产后真的是“坐”:不仅坐在家里不出去,而且是坐在床上不下来。有个土豪的女儿就这样,活活的给坐死了:产后一直坐在楼上、坐在床上。连饭、菜都是保姆做好后端到楼上去吃的。结果产后12天那天,因为肺动脉栓塞而突然去世了。

产后不仅不能坐在家里和床上,而且应该适量运动。产后当天,如果能下床小便,就尽量自己下床小便。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身体会很虚弱,需要人搀扶一下,这都是正常的;剖腹产的产妇,产后第二天需要下床小便,且要慢慢加大活动量。等到能自由活动了,就应该开始运动。由于生产时消耗了大量体力,产后一动就流汗,也是正常的。唯一要做的是在流汗之后,要用干毛巾将汗擦干净。

产后首推的运动是散步。每天散步45分钟,属于较好的运动方式。但如果以前有什么好的体育爱好,也不妨在身体好点时候,加以恢复。不过,有两个特殊的运动,属于产妇,这是其他运动方式无法代替的:

第一是盆底肌肉的锻炼。产后盆底肌肉松弛,容易发生阴道松弛、压力性尿失禁和阴道壁膨出等盆底肌肉功能障碍。要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最简单的就是及时做好盆底肌肉锻炼。锻炼的方式就是像憋大便那样不断地收缩盆底肌肉,每天两次,每次至少30分钟以上,维持6个月时间,不仅可以起到预防作用,而且可以治疗轻度的压力性尿失禁。

第二需要锻炼的是腹肌。妊娠期间,腹部肌肉被动膨大,无论是自然产还是剖腹产,产后如果没有锻炼的话,腹壁就会变得非常松软;如果产后不断的海吃猛喝,松软的腹部会被脂肪填充,成为变形金刚。如果要保持魔鬼般的身材,还是多运动吧,仰卧起坐、产后保健操、游泳等,都可以增强和锻炼腹肌,让魔鬼般的身材如魔鬼附身,永不消失。

总之,产后身材的再塑形,不仅取决于体内激素的变化,而且取决于产后的饮食和运动。理解了这点,大妈的身材,离你远着呢!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59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p/1001603838362300587275 收起阅读 »

谈谈“坐月子”

现代医学中只有产假之说,没有坐月子之说。别看我学了这么多年,真要把这坐月子翻译成洋文,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译,因为这太中国特色了。翻译之后,恐怕得附一串长长的说明。从时间段说,月子指产褥期,这个不难,关键是个“坐”字,如何处理、如何把握,我自己也拿不准。 以前医...
继续阅读 »

现代医学中只有产假之说,没有坐月子之说。别看我学了这么多年,真要把这坐月子翻译成洋文,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译,因为这太中国特色了。翻译之后,恐怕得附一串长长的说明。从时间段说,月子指产褥期,这个不难,关键是个“坐”字,如何处理、如何把握,我自己也拿不准。

以前医学不发达,产后很容易感染。因为人在生产后,子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所以下生殖道内的细菌很容易上行感染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发生炎症。临床上把这叫“子宫内膜子宫肌炎”。即使是专业人员,也常常把它简称为子宫内膜炎,实际上这炎症是会侵犯子宫肌层的。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感染发炎后,人就会发烧。以前把所有的产妇产后发热都称为产褥热,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因为乳腺炎、肺炎等其他原因也会引起发热。现在正规的教科书和参考书已经废除了产褥热这个名词。

子宫内膜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感染灶还会继续向上蔓延,通过输卵管到达盆腔,引起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脓肿,甚至全腹腔-盆腔腹膜炎;最后出现败血症,导致病人死亡。以前孕产妇死亡率在1500例/10万,其中,感染占了很大的比例。现在,抗生素广泛使用之后,因产褥感染而死亡的产妇已很少见。但是产褥感染还是时不时会碰到。

由于产褥感染时,产妇会有发热、高热、寒战,所以中医认为产后容易“伤风”。既然会伤风,所以坐月子时不仅要头裹毛巾、身穿棉袄,而且要紧闭门窗、密不透风,禁风扇空调。在我读大学的时候,还常常听老师提起,说有的产妇即使三伏天也要如此,结果搞得人中暑。中暑的产妇我没有见过,但前几年查房时发现有患者家属把病房的门窗关得紧紧的。屋子内空气污浊,加上产后都有点恶露,屋内的血腥味非常难闻。因此,我查房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窗户,把新鲜空气给患者引进屋。这个动作常常受到一些老妈妈老奶奶的阻挠和干扰,但年轻人似乎更愿意接受医生的意见。检验产妇是相信中医,还是相信现代医学,就看她脸上有无痱子,这是个小小的窍门。

中医提出产后易伤风的另外一个理由,就是新生儿破伤风。过去生孩子断脐,常常用的是普通剪刀而不是消毒剪刀,甚至还有生锈的剪刀或切菜的刀,也有用牙把脐带咬断的。破伤风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细菌会分泌外毒素,引起机体痉挛性抽搐,以前叫“脐风”。一旦发生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几乎没有存活的可能。其实,这与风一点关系都没有。由于破伤风杆菌到处存在,所以以前的新生儿死亡率特高。实施新式接生后,破伤风感染不再存在。但在一些计生抓得紧的地方如湖广、贵州等地,有些人为了逃避计生,就偷偷地在家里生,结果还是有新生儿患破伤风。我有个同学在内地做儿科,说有一年就接诊了100多例破伤风患儿,几乎全是第二胎,着实把我吓了一跳。

生孩子叫分娩。分娩之后子宫创面会有少量渗液,加上红细胞、白细胞、脱落的上皮细胞等,从阴道内流出来,医学上叫恶露。恶露中含有少量的红细胞,所以颜色是淡红色的。加上分娩时要出血,在中医看来,这些都是“失血”的表现,所以产后要“补血”。的确,有些产妇有贫血,需要补充制造血液的原料如铁、维生素B12等,但这和失血无关。

中医建议产妇食补,就是通过饮食来补血,比如吃红糖、红枣,以及一些红色的中药等等。中医认为吃下这些红色的东西,就可以补血,其实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天底下红色的东西太多了。如果真有贫血,一般只需补充铁剂就行了。维生素B12在食物中的含量,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满足需要,不必特别补充。所以常常有人问我,产后需要吃什么补什么?我的回答是什么都可以吃,补就没有必要了。结果有的老婆婆用异样的眼光看我。还有的老人在病房里故意大声教训儿媳说:“生孩子要听医生的,吃什么还得听我的”。其实这话是说给我们医生听的。

说到吃,中医有很多忌讳,但其实什么都不需要忌。比如,身上长了疖痈,中医说要忌食南瓜、鲤鱼等所谓的“发物”,否则就会更加严重,会化脓等,其实没有这回事。由于所有的水果我们都是生吃的,是冷的,所以在很多地方产妇也不许吃。经常有产妇问我水果能不能吃,我说都能吃。但有些人就是不信,连某些医生也不信,说他们那里的老一辈教下来的规矩就是忌食凉物。朋友的太太生孩子,我买了水果去看他们,朋友的岳母很不高兴,说“医生怎么也不讲究忌口,连这个都不知道?”我说什么都可以吃,水果也得吃。大家正尴尬时,我朋友出来圆场,说我是“从瑞士回来的大博士”,才算平息了争论,但那位老人好像还有疑虑。我们身上生疖子、长痈,与吃什么东西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过,现在污染很重,在污染重的地区,是否还可以放心大胆地吃蘑菇、吃鱼,的确值得商榷。但这只与环境污染程度相关,与产妇能不能吃无关。

中医除了忌风,忌口,还要忌凉水,因此,很多人坐月子的时候不洗澡。我还真不知道,一周不洗澡如何过得去。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澡也是要洗的。我们的病房现在全都装有淋浴,病人可以洗澡。但是,由于宫颈口在产后12天左右才闭合,所以建议在这之前不要坐浴。当然,洗澡水不可以很冷,水和环境的温度适宜就行。

我自己没有坐过坐月子,也没有看人坐过。母亲生我最小的弟弟妹妹时,我已经明白了一些事。我父亲有些科学知识,而且痛恨中医。因为我奶奶30岁时拉肚子,郎中开的方子竟然是要她喝下自己的洗脚水,最后死于“赤痢”。我奶奶死于庸医之手,所以我父亲一辈子不吃中药,我母亲坐月子也因此没有吃过中药。我们那儿的人,在吃过中药之后,还要把中药渣倒在外面的路上,据说这样做病会好得快。这更没有道理。

我母亲坐月子时,父亲会煮些鸡蛋放在床头,母亲饿了就吃。我们家穷,一般仅20来个。有时听说谁家的媳妇,生个孩子吃了60多个鸡蛋,估计一天得好几个,羡慕吧?那时候我们常吃不饱饭,所以鸡蛋对于产妇来说,对营养身体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那地方鸡蛋的吃法也很怪,都是先煮好的,吃的时候,就冲点红糖开水。现在有不少病人给医生护士送红蛋,包装得虽然很好,但我发现几乎没有哪个医生护士喜欢吃的。有个温州人很厉害,把巧克力做成鸡蛋形状,外面印上红双喜,像红蛋一样送人。这个大家倒是蛮喜欢吃。

除了忌口之外,中医很讲究“发奶”。产后要下奶,现代医师从来不在饮食上考虑,只在两个层面上考虑:一是刺激,要新生儿吸吮乳头,刺激产奶;二是给药。国内似乎不大重视这个问题,所以没有任何药物。但国外是有的,估计是泌乳素。这是人体胎盘分泌的、具有泌乳作用的激素,垂体也会分泌。而中医就不同了,本该忌口的“发物”统统起了作用,什么鲤鱼、南瓜等等,全派上了用场。在我老家,还得用糯米炖猪蹄、老母鸡或鲤鱼。其实,这些东西本来就是食物,是用来吃的。这些高蛋白饮食,吃了之后会补充氨基酸等物质,当然没有什么坏处,不吃也没什么。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去吃什么、不吃什么。

除了吃、住之外,还有一个“行”。比如月子之中不能串门,否则会很不吉利。产妇不仅要坐,而且必须“坐”在床上,否则会伤了元气。其实,孕产妇体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长时间坐着、躺着不动,很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血栓一旦在血管内流动,栓塞了肺动脉是很危险的,会导致产妇猝死。几乎每年都会听到这类悲剧。以我的观点看,产妇不仅不能坐,而且要及早下床活动。当然,活动的量得适当,不会建议产妇产后去跑步。适当地在室内、院子内走走就行了。我常规指导下级医生术后24小时内拔导尿管,患者不起来也得起来。有些“中西医结合”医生不知道这个道理,一个劲地打点滴,甚至打到出院时为止,打完点滴才给拔导尿管。其实,导尿管保留3天以上后,90%以上会发生泌尿道感染,所以必须尽早拔掉。

就这么“坐月子”三个字,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但翻译这三个字还是很为难。三个字要用三千个字来表达,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58
原文出处: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Q4NTY4MQ==&mid=207319237&idx=1&sn=8d83f8d5280b54275b57bb8d9ba3bbc2#rd 收起阅读 »

JAMA眼科学:青少年开始近视的预测因素

Importance  Myopia (nearsightedness) has its onset in childhood and affects about one-third of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long ...
继续阅读 »
Importance  Myopia (nearsightedness) has its onset in childhood and affects about one-third of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long with its high prevalence, myopia is expensive to correct and is associated with ocular diseases that include glaucoma and retinal detachmen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best set of predictors for myopia onset in school-aged children.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The Collaborative Longitudinal Evaluation of Ethnicity and Refractive Error (CLEERE) Study was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of ocular development and myopia onset conducted at 5 clinical sites from September 1, 1989, through May 22, 2010.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4512 ethnically diverse, nonmyopic school-aged children from grades 1 through 8 (baseline grades 1 through 6) (ages 6 through 13 years [baseline, 6 through 11 years]).

Main Outcomes and Measures  We evaluated 13 candidate risk factors for their ability to predict the onset of myopia. Myopia onset was defined as −0.75 diopters or more of myopia in each principal meridian in the right eye as measured by cycloplegic autorefraction at any visit after baseline until grade 8 (age 13 years). We evaluated risk factors using odds ratios from discrete time survival analysis,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and cross validation.

Results  A total of 414 children became myopic from grades 2 through 8 (ages 7 through 13 years). Of the 13 factors evaluated, 10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for myopia onset (P < .05). Of these 10 factors, 8 retained their association in multivariate models: 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ve error at baseline, parental myopia, axial length, corneal power, crystalline lens power, ratio of 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 to accommodation (AC/A ratio), horizontal/vertical astigmatism magnitude, and visual activity. A less hyperopic/more myopic baseline refractive error was consistently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myopia onset in multivariate models (odds ratios from 0.02 to 0.13, P < .001), while near work, time outdoors, and having myopic parents were not. 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ve error was the single best predictive factor that performed as well as all 8 factors together, with an area under the curve (C statistic) ranging from 0.87 to 0.93 (95% CI, 0.79-0.99). 

Conclusions and Relevance  Future myopia can be predicted in a nonmyopic child using a simple, single measure of refractive error. Future trials for prevention of myopia should target the child with low hyperopia as the child at risk.
  

一直以来认为长期凑的太近看书看电脑会引起近视。ohio州大学追踪4512名6-11岁孩子21年,试图找出引起近视的主要风险因素。结果发现看书看电脑电视的时间长短,是否凑的很近都没有影响。最重要预测因素是6岁时候的眼睛屈光不正的程度。而凑近看书,户外时间,父母近视都与近视开始的风险没有关联。 
  
中文翻译: 
本文地址:http://www.wjbb.com/know/1057 
原文出处:http://archopht.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206339
收起阅读 »